从“电子政务”到“智慧政务”有何改变?
我国的电子政务经历了“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——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——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”几个阶段,目前政府的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。
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,“智慧政务”具有透彻感知、快速反映、主动服务、科学决策等特征。是综合运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为公民和企业提供无缝对接的政府公共服务的高级阶段的电子政务。
智慧政务的提出基于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这一宏大背景。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从“电子政务”到“智慧政务”,其关键在于5个方面的转变:智慧政务的对象和范围界定、战略规划的制定、数据采集及标准的确定、资金支持和绩效评估。
一、服务对象:
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包括公众、企业和政府,提供G2C(政府对公众),G2B(政府对企业),G2E(政府对政府雇员),G2G(政府部门对政府部门)四种模式的服务。
智慧政务的服务对象出上述领域外,还面临更广泛的公共领域,如政府的社区服务、公共安全、公共应急、社会管理等方面,公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。
二、战略规划
智慧政务的规划要点包括:移动政务的战略规划、公共领域RFID的发展规划、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蓝图、智慧政务具体行动计划。
三、数据采集
智慧政务的实现既要传统的政务数据,又要泛在数据。包括活动数据、地点数据、可视化数据、移动数据等等。
四、资金支持和绩效评估
智慧政务初始阶段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、先行先试项目建设(包括移动政务、RFID、智慧城市及智慧商务方面的建设)的费用支持。
绩效评估是对电子政务、智慧政务建设的反馈和评价。智慧政务需结合“不可衡量则无法管理”的公共管理理念,将政府的责任和绩效日趋公开,考核智慧政务的数量指标、质量指标、使用情况、满意度、用户信任度、简便性、价值增值、业务路程、日常运营状况、线上与线下结合度、政务透明度、政府回应情况,以及相关利益者等变量。